感谢关注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 登录 / 注册
中国中医药报刊发本会文章:应加快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建设
添加时间:2017-03-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张树峰[1] 杨建宇[2] 李静华[1] 王春旺[2] 赵印涛[1]

(承德医学院[1]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2]

 

    自国务院启动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以来,中医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其理论研究、临床实践、预防保健、学校教育等,都呈现出较好发展态势,尤其在各级中医院及社区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不断深入,中医治未病能否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全面系统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构建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已经成为当前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中的重大课题。

 

    一、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的需要

    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而中医治未病正是当前从治到养这一健康新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创新的发力点。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能够提升中医的防病治病能力,更好改善提高城乡居民体质和健康素养,是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推进整体社会“医养结合”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中国智造”走向世界和健康产业国际化的需求。把中医治未病纳入国家学科体系建设内容,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深入研究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实践方式方法,探索中医服务效果及评价手段,制定中医治未病服务规范和标准,推进并完善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和中国特色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2.“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需要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建设的核心内涵,是提高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加强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中医药名校和学科”。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学科作为支撑,将治未病纳入学科建设,符合大学学科建设发展的要求。中医治未病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巨大。

    3.各级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科室)发展建设的需要

    自国务院“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以来,全国各级中医院都先后成立了中医治未病中心或科室(门诊),其人员编制 、基础设施、制度流程、文化宣传等,已形成一整套独具特色的诊疗服务、学术研究体系。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科归属的定性、定位不清楚,学科内涵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治未病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大杂烩”或“十三不靠”的“空中楼阁”,严重影响了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深入开展。既然中医治未病中心(科室)在医院立了“门户”,就应在中医学科建设领域“上户口”,明确其学科定位,不然势必会从学科学术这一发展的根基上影响、动摇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与推进。

    4.中医治未病学术团体发展的需要

    中医治未病及各相关学术团体,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更好地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以团体的各个专业建设为抓手,协调合作,促进并规范学术交流、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

 

    二、中医治未病学科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周年贺信中指出:“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继承和创新是学术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医药发展的生命线,把治未病纳入学科体系建设,是新形势下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能更好的推进中医治未病这一国家工程。

    1.中医治未病具有独立的知识体系

    理论体系。一是历代医籍、医家,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孙思邈、朱丹溪、叶天士等一系列相关论述为代表形成了较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二是近年来治未病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其理论体系。基本知识理论包括历史源流、学科概念、基本理论、科学内涵及外延、学科范式、适宜技术及规范等。

    独立内涵。主要包括健康未病态、欲病未病态、已病未病态及愈后康复。即未病先防,养生保全;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既病防变,防止疾病传变;愈后调摄,防止疾病复发。治疗原则: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就采取措施,避免机体失衡状态继续发展;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出现,要及早诊断治疗,防止发生脏腑间的传变。还有瘥后调摄,防止复发。

    独立的诊疗科室及研究生培养。目前,各省、市级中医院都有治未病中心,县级中医院有治未病科室(门诊),其机构和人员编制、基础设备、临床路径、规章制度、专业文化等都有别于其他科室而自成体系。部分高校也正在探索以中医治未病为培养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及学科建设。

    2.学科层次及特点

    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相关理论、科学内涵、防病治病理念及运用的适宜技术,可将中医治未病纳入中医学二级学科管理。本学科最大特点和优势是集中医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管理为一体,将中医的服务范围由过去的以治疗为主,拓展为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领域,其中以中医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重点,类似于西医的全科医学、预防医学,但又有别于前者,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独特性、适宜性及简、便、廉、验的特点,所以称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和健康工程。

 

    三、学科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1.学科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构建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通过既定的模式和流程,以中医养生、适宜技术及药食调摄为主要措施,使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及病后尽快康复、康复后不复发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服务对象:以健康养生为先导,以中医体质偏颇人群、亚健康人群、病前状态人群、慢性疾病人群、特殊人群为主体,把中医的服务对象由以病人为主拓展到病人、亚健康人、健康人,服务范围由医疗为主拓展到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各方面,从而让更多人享受到中医药特色服务,促进全民健康。

    2.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

    各中医药院校、各级中医院,应成为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实践研究的重要基地,制定相关发展规划。高等院校应重点做好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各级中医院则着力为社区及乡镇等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开办不同类型、规模的健康服务机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化、规范化基地及人才培养体系。

    3.科学研究

    抓住当前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机遇,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继续支持中医治未病相关课题研究,设立并加大专项资金、尤其是重点项目的资助力度,力争到2020年或2030年之前,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实践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建设体系。借助《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及“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与应用。

    4.学科管理

    目前,就中医学涵盖的所有二级学科,没有一个能替代治未病学科,也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够完全包括治未病的内涵。而治未病学科则涵盖了养生(未病)、保健(欲病)、医疗(已病)、康复(复原)全过程。因此,按照新型学科、交叉学科、特色学科的要求,应将中医治未病像中医内科学、外科学那样纳入二级学科管理。

    5.适宜技术与方法

    数据采集与评估技术:中医体质、经络、脏腑、气血等健康状态评估(辨识)数据采集。

    健康管理技术:结合现代健康管理理念与方法,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

    干预的适宜技术与方法:合理膳食、情志调节、导引吐纳(包括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四时养生、气功等自我调理的理念与方法;针灸、推拿、放血、刮痧、拔罐、穴位贴敷、埋线、药浴、熏洗、音疗、热疗、食疗、少数民族特色疗法、药物调理及结合现代科技改进的技术与方法等。

   

    结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7年启动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时至今日已近10周年,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包括治未病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国家及地方出台一些列文件,相关指南、规范陆续发布,全国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普遍成立了“治未病”科等。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包括治未病理论构建尚不完善,技术方法的科学筛选与集成不够,技术标准和评价方法尚未系统建立,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缺乏有效机制,科技支撑的作用有待更好发挥等。“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相信在治未病同仁锲而不舍的共同努力下,“梅花香”很快会扑鼻而来……最后感谢云南省中医医院体检中心何渝煦主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刘文华主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未病中心张松兴主任、金华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俞虹主任等专家为本文提出的建设性意见。

主办单位: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
地     址:北京市房山区广阳中路绿地启航国际15号楼1206室

邮      编:102400

京ICP备15010734号